新闻中心News Center

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冰壶赛场风云再起,中国队绝杀夺冠创历史_壹号娱乐

时间: 2025-09-29 点击数:

北京冬奥会冰壶场馆内,空气仿佛凝固了,最后一投前,中国队以7:8落后瑞典队,场上只剩下四垒主将王智宇手中的那块重达19.1公斤的花岗岩冰壶,全场观众屏息凝神,只见他单膝跪地,右手轻推冰壶,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冰面——旋转、滑行、碰撞,精准地将瑞典队的得分壶撞出大本营,同时自己的两只壶稳稳停留在圆心区域。

“赢了!我们赢了!”解说员激动地呐喊声响彻场馆,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中国冰壶队,首次夺得冬奥会男子冰壶金牌,创造了历史。

冰壶运动:冰上国际象棋的魅力

冰壶又称“冰上溜石”,是一项起源于16世纪苏格兰的冬季运动,运动员需要将花岗岩制成的冰壶在冰面上滑行,使其尽可能靠近靶心(称为“大本营”),每队四人参赛,双方各投8个壶,最终以距大本营中心最近的壶计分。

这项运动看似平静,实则充满策略与变数,队员投壶时,其他队员可使用冰刷快速擦拭冰面,通过摩擦生热微调冰壶的行进方向和速度,一毫米的差异、一秒时机的把握,都可能改变整个比赛的结果,正因为这种精细计算与体力技巧的结合,冰壶被誉为“冰上国际象棋”。

“冰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。”前国家队教练李洪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即使前七局落后,第八局也可能实现惊天逆转,这就是冰壶比赛的魅力所在。”

中国冰壶:从无到有的奋斗之路

中国冰壶运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,1995年,中国才成立第一支专业冰壶队,当时连专业场地都极为稀缺,队员们只能每年冬季前往日本和加拿大进行训练。

“我们最初连规则都吃不透。”中国冰壶协会副秘书长刘翯回忆道,“记得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时,我们的队员还穿着速滑比赛服上场,对刷冰技巧和战术策略更是摸不着头脑。”

转机出现在2003年,中国聘请了加拿大资深教练丹尼尔·拉斐尔,引进了先进训练体系,2008年,中国女子冰壶队一举夺得世锦赛亚军,震惊世界冰壶界,次年,她们更是摘得世界锦标赛桂冠,成为中国集体球类项目中第一个世界冠军。

男子冰壶也不甘落后,2014年索契冬奥会,中国男队获得第四名,创造了当时亚洲队伍在冬奥会冰壶项目上的最好成绩。

技术解析:为何这块“石头”如此难驯

冰壶比赛使用的壶并非普通石头,每个冰壶由特殊花岗岩制成,这种石材只产于苏格兰艾尔莎·克雷格岛和北威尔士,制作过程极其复杂,需要五名熟练工人耗时三天才能完成一个,单价高达18000美元。

为什么如此昂贵?原来冰壶石材必须具有低吸水率(防止结冰时表面变形)和高抗冲击性,每只壶重约19.1公斤,底部不是平的而是凹陷的,这让壶能够沿着弧形轨迹(称为“弧线”)行进。

刷冰技术更是关键中的关键,刷冰会产生摩擦力,使冰面温度略微升高,形成一层极薄的水膜,减少摩擦让冰壶滑行更远,队员需要根据指挥员的指令,精确控制刷冰的力度和频率。

“刷冰看起来简单,实则需要极强的上肢力量和耐力。”现任国家队体能教练张明伟透露,“我们的队员每天要完成数百个俯卧撑和引体向上,刷冰训练时常达到6小时。”

冰壶赛场风云再起,中国队绝杀夺冠创历史

冬奥决赛:战术与心理的终极较量

回到本届冬奥会决赛现场,中瑞两队实力相当,比赛过程跌宕起伏。

前三局比赛中,瑞典队凭借精准的投壶率先取得3:1领先,第四局开始,中国队调整战术,采取保守策略,尽量减少失分,到第六局结束时,比分已经追至5:5平。

冰壶赛场风云再起,中国队绝杀夺冠创历史

第七局成为转折点,瑞典队四垒成员埃里克森出现致命失误,投壶力量过小,未能将中国队的得分壶撞出大本营,中国队趁机拿下2分,首次以7:5反超。

“当时我们意识到机会来了。”赛后队长马秀玥接受采访时说,“但我们知道瑞典队不会轻易放弃,最后两局才是真正的决战。”

果然,第八局瑞典队背水一战,凭借一个精妙的双飞击球(一次击打撞出对方两个壶)拿下3分,比分变为8:7。

决胜局中,双方比分交替上升,最后时刻,当王智宇准备投出制胜一击时,全场寂静无声。

“我脑海中回顾了无数遍训练时的动作要领。壹号娱乐”王智宇回忆道,“压力当然有,但我们准备了四年就是为了这一刻,我相信我的队伍,相信我们的战术。”

这一投堪称完美——不仅撞开了瑞典队的得分壶,自己的两个壶还形成了“保护墙”,让对手再无翻盘可能,计分牌最终定格在9:8,中国队获胜。

背后故事:四年磨一剑的艰辛付出

荣耀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,为备战本届冬奥会,国家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封闭训练。

“每年只有春节放假三天。”队员凌智告诉记者,“平时每天训练超过10小时,投壶次数超过300次,我们的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,膝盖也因为长期跪姿投壶而布满淤青。”

心理训练同样重要,队伍聘请了专业运动心理学家,帮助队员应对大赛压力。“冰壶比赛一局就能打一个小时,全程需要保持高度集中。”心理教练崔雯解释说,“我们通过冥想、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,增强队员的抗压能力。”

科技助力也是成功的关键,队伍配备了高速摄像机和运动轨迹分析系统,对每个队员的投壶动作进行毫米级分析,甚至与高校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,帮助分析对手战术模式。

中国冰壶迎来黄金时代

这枚金牌无疑将推动冰壶运动在中国的发展,据中国冰壶协会统计,冬奥会期间,央视冰壶比赛直播收视率创下历史新高,较上届冬奥会增长230%。

“我们已经收到全国各地上百个咨询电话,询问如何学习冰壶和建设冰壶场地。”协会发展部主任赵晓琳表示,“预计未来三年,全国专业冰壶场馆将从现在的不足20个增加到50个以上。”

青少年培训体系也在不断完善,北京、哈尔滨等地多所中小学已将冰壶引入体育课程,业余冰壶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
“这枚金牌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”夺冠后主教练林顿·霍奇森表示,“中国有巨大的冰壶潜力,我们需要建立从青少年到职业队的完整培养体系,相信下一届冬奥会,我们会有更多年轻选手崭露头角。”

国际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·凯斯内斯也给予高度评价:“中国冰壶的进步令人惊叹,他们证明了通过科学训练和坚定信念,任何队伍都能站在世界之巅。”

夜幕降临,颁奖仪式开始,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响彻体育馆时,队员们眼含热泪,这块金牌,不仅属于他们,更属于所有为中国冰壶运动发展付出努力的人们。

冰壶划过冰面的声音,如同中国冬季运动前进的脚步声,清脆而坚定,这场胜利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踏上冰面,手持冰刷,推动那个重19.1公斤的“石头”,向着新的梦想滑行。